本榜單文章由 十大品牌網(wǎng)榜單研究員226號 上傳提供 2025-11-14 1、生半夏
生半夏呈球形,直徑在1厘米至1.5厘米之間。表面是白色或者淺黃色,下面鈍圓,比較光滑。
炮制方法:生半夏在炮制中,沒有使用輔料,只需將原藥材清除雜質、洗干凈即可。
功效:生半夏有毒,多作外用,用輔料制后,可降低或消除其毒性。偏重于祛風、消腫和化瘀。
2、清半夏
清半夏與生半夏類似,一般來說清半夏為橢圓形、類圓形或不規(guī)則的片狀。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,可見灰白色點狀或短線狀維管束跡。質脆,易折斷,斷面略呈角質樣。氣微,味微澀、微有麻舌感。
炮制方法:取凈選生半夏,洗凈,用水浸泡2周,每日輕輕攪拌換清水兩次。浸泡7天,至起白沫時,放入白礬水中,再泡7天,切開口嘗微有麻辣感為度,用清水洗凈,取出置鍋內,再加白礬,先武火煮再文火煮,至內無白心為度,加入少量涼水,即可出鍋,陰干。(每半夏100斤,用白礬12斤8兩,夏季用14斤8兩)。
功效:用于清風痰、降逆止咳和化飲。
3、姜半夏
姜半夏的形狀與生半夏類似,呈片狀、不規(guī)則顆粒狀或類球形。表面為棕色至棕褐色。切面淡黃棕色,常具角質樣光澤。質硬脆。氣微香,味淡、微有麻舌感,嚼之略黏牙。
炮制方法:用清水洗凈生半夏,浸泡,每日換水兩次,浸泡7天后,在起白沫時入白礬水中,繼續(xù)浸泡3天,撤礬水,換清水泡7天,每日輕輕攪拌、換水兩次,再加入姜礬水,泡7天后,用清水洗凈,切開口嘗無麻辣感,取出置于鍋內,加入礬與姜同煮,先武火后文火煮,至內外無白心為度,此時加入少量涼水即出鍋,陰涼至七成干時,再悶3天,陰干或者整個曬干。(每半夏100斤,用生姜25斤,白礬12斤8兩,夏季用14斤8兩,鮮姜10kg)。
功效:用于鎮(zhèn)咳、祛寒。
4、法半夏
法半夏呈類球形或破碎成不規(guī)則顆粒狀。表面淡黃白色、黃色或棕黃色。質較松脆或硬脆,斷面黃色或淡黃色,顆粒者質稍硬脆。氣微,味淡略甘、微有麻舌感。
炮制方法:取凈半夏,用涼水浸漂,避免日曬,根據(jù)其產(chǎn)地質量及其顆粒大小,斟酌調整浸泡日數(shù)。泡至10日后,如起白沫時,每半夏100斤加白礬2斤,泡1日后再進行換水,至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,取出略晾。另取甘草碾成粗塊,加水煎湯,用甘草湯泡石灰塊,再加水混合,除去石灰渣,倒入半夏缸中浸泡,每日攪拌1-2次,保持PH值12以上,使其顏色均勻,至黃色已浸透,內無白心為度。撈出,陰干。(每半夏100斤,用白礬2斤,甘草16斤,生石灰塊15-20斤)。
功效:燥濕化痰,多用于中成藥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