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即時需求
即時需求,區(qū)別于計劃性需求,通常存在于消費者未能提前計劃的生活場景中,表現為臨時、緊急、不便,比如半夜買驅蚊用品的需求,此外還包括典型的緊急買藥需求、臨時買雨傘需求等。
傳統(tǒng)電商依托全國性的物流基礎設施,將計劃性需求的時效壓縮在2-3天,商品通常是易于運輸、耐儲存的標準化產品;而即時零售所對應的即時性需求,往往要求時效性在30分鐘或1小時之內,通常價格的敏感性讓位于需求的緊急性。一個顯著的外化指標,就是“快”。
2、本地供給
要做到“快”,首先,運輸的距離不能太長,因此,遠距離的全國性異地供給失去了競爭力,即時零售的供給往往來自于本地,通常是在距離消費者5公里的范圍內尋找供給,以確保30分鐘送達的時效性。
因此,有別于全國范圍的產業(yè)帶“一盤貨”,本地供給通常由本地實體零售的各類門店組成,包括商超百貨、品牌連鎖、便利店、小型門店等,此外還包括閃電倉、前置倉等服務于最終消費者的本地倉儲。
3、即時履約
要做到“快”,即時配送的履約能力是另一大基礎要素。即時履約包括騎手等網絡配送員和智能調度系統(tǒng),也包括了無人機、自動配送車等科技應用。充足的運力、智能的派單機制、訂單波峰波谷的有效調度以及最優(yōu)的路線規(guī)劃,綜合決定了配送的時效性。
從需求端自發(fā)形成的越來越多的即時性需求,倒逼零售行業(yè)進化出了即時零售的新業(yè)態(tài)。其運行邏輯,是通過即時履約和本地供給兩大核心要素,滿足消費端的即時需求,支撐起了即時零售的穩(wěn)固三角。